判断兰花植料是否需要更换是兰花养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技巧,可以帮助你准确判断更换植料的时机:
板结情况:如果发现植料变得紧实,颗粒之间的空隙明显变小,这是植料结构恶化的一个标志。例如,用手指插入植料,感觉阻力很大,难以插入,或者浇水时,水在植料表面长时间停留而不能快速渗透,这都表明植料可能已经板结。板结的植料会影响根系的透气性和排水性,导致根部缺氧,进而引发根系腐烂等问题。
粉化现象:部分植料,如树皮、椰糠等,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粉化。当你发现这些植料变成粉末状,不再具有颗粒状结构时,其排水和透气性能会大打折扣。因为粉化后的植料容易堵塞空隙,使空气和水分难以在植料中正常流通,此时就需要考虑更换植料。
变黑或变色:健康的植料通常有其本身的颜色特征。如果植料颜色明显变黑、变深,或者出现异常的变色,这可能意味着植料中的有机物分解过度或者滋生了有害微生物。例如,含有腐叶土的植料,若颜色变得深黑且伴有异味,很可能是腐叶土中的腐殖质过度分解,产生了不利于兰花生长的物质,这种情况下应更换植料。
根系外露或缠绕:当兰花的根系从花盆底部的排水孔伸出,或者在花盆表面盘绕,这表明植料内部的空间已经不能满足根系的生长需求。另外,打开花盆后,如果发现根系在植料中相互缠绕,紧密地挤在一起,也说明需要更换植料,为根系提供更宽敞的生长环境。
根系生长受阻:如果观察到兰花根系的尖端变粗、变硬,或者出现弯曲、畸形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根系在植料中遇到了坚硬的障碍物,或者是植料的透气性差导致根系无法正常延伸。此时,更换合适的植料可以帮助根系恢复正常生长。
根腐现象:根腐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果发现兰花的根系出现腐烂,颜色变为褐色或黑色,并且质地变软,这通常是由于植料排水不良,积水导致病菌滋生引起的。在处理根腐问题时,除了修剪病根外,更换干净、透气良好的植料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以防止病菌再次侵染根系。
根系干瘪或萎缩:当兰花的根系干瘪、缺乏弹性,看起来萎缩时,可能是植料的保水性能不佳,导致根系长期缺水。或者是植料中的养分耗尽,无法为根系提供足够的营养。这种情况下,更换具有良好保水保肥性能的植料可以改善根系的健康状况。
- 对于大多数兰花植料,在正常的养护条件下,1 - 2年左右可以考虑更换一次。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植料中的养分逐渐被消耗,物理和化学性质也会发生变化。例如,软植料中的腐叶土,其养分在1 - 2年内会大量释放并被兰花吸收,之后其肥力会明显下降,同时物理结构也可能变差。 - 有些特殊的植料可能需要更短或更长的更换周期。如苔藓作为植料,由于其容易腐烂,可能需要每几个月就更换一次;而一些质地坚硬、化学性质稳定的硬植料,如陶粒,在保持良好状态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延长使用时间,但一般也不建议超过3年。
叶片变化:如果兰花的叶片生长缓慢,新叶的数量减少,或者叶片变得瘦小、发黄,这可能是植料中的养分不足或者透气性差导致的。当调整浇水、施肥等养护措施后仍无法改善这种情况时,很可能是植料已经不能满足兰花的生长需求,需要更换。
开花情况:兰花不开花或者开花数量减少、花朵变小、花期缩短等情况,也可能与植料有关。例如,植料中的磷、钾等元素缺乏会影响兰花的花芽分化和开花质量,这时更换富含营养的植料可能有助于恢复兰花的正常开花功能。
病害方面:如果兰花频繁出现根腐病、茎腐病等根部病害,在排除了浇水过多、通风不良等因素后,很可能是植料中存在病菌。此时,彻底更换植料并对花盆进行消毒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虫害方面:某些植料可能会吸引害虫,如使用未经处理的树皮植料,可能会有蛀虫滋生。当发现兰花遭受虫害,且确定是植料问题导致时,应及时更换植料,以消除害虫的滋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