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诗经》中记载的“鹝”,经学者考证为兰科植物绶草,这是中国最早有关兰花的记载之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年至1000年左右。但当时人们对兰花的认识可能还比较初步,主要是将其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的植物进行简单观察和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在越国种兰,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对兰花进行人工种植和关注,兰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领域,但更多的可能还是与生产活动相关。
北宋中叶:据南京师范大学程杰教授考证,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宋祁《益州方物略记》所载石蝉花是现存史料中兰科兰属的兰花第一次出现。此后,在四川成都、宜宾,湖南澧县、荆州,江西高安、安徽歙县、河南洛阳等地相继出现石蝉、幽兰、紫兰等新型花卉,人们纷纷引种,并在诗文作品中对其进行记载和吟咏,兰花逐渐作为观赏花被人们所认识和喜爱。
象征意义:兰花以其高洁、淡雅、质朴的品质,被视为君子的象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高尚人格的追求相契合。这种象征意义使得兰花不仅仅是一种观赏植物,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激励着人们追求美好的品德和精神境界,从而在文化传承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例如,孔子赞兰为“王者香”,屈原在《离骚》等作品中多次以兰喻君子,这种文化理念一直传承至今。
文人推崇:自先秦以来,诸多文人墨客对兰花的赞美和推崇,对兰花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人雅士们通过诗词、散文、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来描绘和赞美兰花,赋予了兰花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如清代诗人郑燮的《题画兰》“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生动地描绘了兰花的生长环境和独特品质,这些作品不仅传播了兰花的美丽和魅力,也使得兰花文化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
民俗传统: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如吴越地区,有着悠久的举办兰展和兰市的传统,以及以兰赠友的习俗等。兰展为人们提供了欣赏和交流兰花的平台,促进了兰花的种植和文化传播;兰市则推动了兰花的交易和流通,使得兰花产业得以发展;以兰赠友更是一种表达尊重和祝福的社交礼仪,进一步传播了兰花文化,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适应性与观赏性:兰花本身具有丰富的品种和多样的形态、花色、花香等,具有极高的观赏性,能够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需求。而且兰花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在不同的地区都能生长繁衍,这使得兰花能够在更广泛的地域范围内被人们所接触和喜爱,为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无论是地生兰、附生兰还是腐生兰,都有各自独特的观赏价值和特点,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哲学与宗教寓意:在道家文化中,兰花被视为自然、纯净和超凡脱俗的象征,与道家追求的顺应自然、追求内心平静的理念相契合。在佛教文化中,兰花也常被用于佛前供花,寓意着清净、吉祥和美好。这些哲学与宗教寓意赋予了兰花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使其在不同的文化领域中都得到了重视和传承,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兰花文化的内涵和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