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的发现起始阶段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且传承不息,以下是具体介绍:
先秦时期:《诗经》中有“兰之猗猗,扬扬其香”的赞美之句,表达了古人对兰花的喜爱,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关于兰花的文字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对兰花有所认识和关注。
春秋末期:据载越王勾践已在浙江绍兴的诸山种兰,表明当时兰花已进入人们的生活,不仅是野生采集,可能已经开始了人工种植的尝试。
先秦至汉魏:孔子自卫反鲁,隐居山谷,见幽兰独茂,叹曰:“兰当为王者香”,赋予了兰花王者之香的美誉和高洁的品质。屈原在其作品《离骚》《九歌》等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等,以兰花比喻君子的美好品德和自己的高洁志向,开启了兰花与文人墨客之间的深厚渊源。
魏晋南北朝:兰花从宫廷栽培扩大到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成为文人雅士喜爱的观赏植物和精神寄托,常被用于点缀庭园,美化环境,也在诗词歌赋中频繁出现,用以抒发文人的情感和志趣。
唐宋时期:宋代是中国兰艺史的鼎盛时期,有关兰艺的书籍及描述众多,如南宋赵时庚的《金漳兰谱》是我国保留至今最早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此时,以兰花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也大量涌现,如赵孟坚所绘制的《春兰图》。兰花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不仅象征着高洁典雅,还与文人的生活和审美情趣紧密相连,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明清时期:兰艺进入昌盛时期,品种不断增加,栽培经验日益丰富,兰花栽培已成为大众观赏之物。有关描写兰花的书籍、画册、诗句等数不胜数,兰花的鉴赏和品评标准也更加细化和多样化,如对花色、花型、花香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评价。
近现代:兰花文化依然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随着时代的发展,兰花不仅在国内广泛种植和欣赏,还走向了国际舞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现代社会,兰花常被用于园林景观、室内装饰、礼品赠送等,同时也有各种兰花展览、兰花文化节等活动不断举办,为兰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