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兰花发现的早期时光,传承不息的历史文化内涵挖掘

作者:cambrain     发布时间:2025-01-16     点击数:0    

兰花发现的早期时光

传说时代:西晋张华著《博物志》载“舜帝南巡,在兰台亲手栽兰”,说的是舜帝南巡在中台种下兰蕙,中台位于湖北省钟祥市东部。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已在浙江绍兴的渚山种兰,后人把渚山命名为兰渚山,把兰渚山下的集市命为花街,并把兰渚山下的驿亭命名为兰亭。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早期栽培兰花的名人,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现对兰花的描写,如在《离骚》里面七次写到兰,六次写到蕙。

北宋中叶:据南京师范大学程杰教授考证,中国兰花真正被发现、认识和欣赏的历史始于北宋中叶。当时,四川成都、宜宾,湖南澧县、荆州,江西高安、安徽歙县、河南洛阳等地相继报道石蝉、幽兰、紫兰等新型花卉,多见于山野幽谷之地,人们纷纷引种,黄庭坚等文人更是著文盛赞。

兰花传承不息的历史文化内涵

象征高洁典雅:孔子以“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的精神气质,象征不为贫苦、失意所动摇,仍坚定向上的人格。屈原养兰、赞兰,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气节。自此,兰花被视为高洁、典雅的象征,成为中国人民理想人格的代表,常被用来比喻君子的品德和风范,让人们在欣赏兰花的同时,也能够受到道德的熏陶和启示。

体现爱国情怀:屈原在《离骚》中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德。在历史的长河中,兰花的这一文化内涵不断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寄托文人情感:在古代诗词、绘画等艺术作品中,兰花经常出现,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象征。如赵孟坚、郑思肖、郑板桥等画家所画的兰花,展现出兰的幽雅气质、高洁的灵魂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诗人也创作了大量以兰花为主题的诗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志趣。

承载民俗文化:在一些地区,兰花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密切相关。如在南方部分地区,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人们会将盛开的墨兰摆放在家中,寓意着吉祥、美好。兰花也是一些地方兰花展览中的重要品种,在兰展中,兰花的展示和交流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兰花的喜爱,也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