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的发现起始阶段尚无确切定论,但在中国,其与人类的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以下是兰花发现及历史文化底蕴的发展脉络:
起源传说与记载:有传说舜帝南巡时曾在今湖南韶山地区种下兰花,这虽带有一定传说色彩,但反映出兰花在远古时期就已进入人们的视野。据《诗经》记载“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其中的“蕑”被认为是兰花的一种,可见在当时,兰花已被人们所认识和采摘,主要用于祭祀等活动。
孔子与兰花文化的开启:孔子自卫反鲁,隐居山谷,见幽兰独茂,叹曰:“兰当为王者香”,并以兰花的高洁、淡雅比喻君子的品德修养,如“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德,不因贫困而改节”等语录,赋予了兰花神秘而有意义的文化寓意,确立了兰花作为“王者香”的历史性地位,拉开了中国兰文化的序幕,孔子也被视为中国兰文化的开山鼻祖。
爱国诗人屈原爱兰、种兰、咏兰,以兰花为寄托,在其作品中多次提到兰花,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等,借兰花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品质和爱国情怀,进一步丰富了兰花的文化内涵。
宫廷栽培的开始:秦代时,兰花开始在宫廷中种植,成为宫廷园林的观赏植物之一。到了汉代,兰花的栽培范围有所扩大,不仅在宫廷中受到重视,一些贵族和文人也开始在自己的庭院中种植兰花。
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在汉赋中,也有对兰花的描写和赞美,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其东则有蕙圃,衡兰芷若”,描绘了园林中种植兰花的景象,这表明兰花在当时的园林景观和文化生活中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栽培范围扩大:兰花已用于点缀庭院,从宫廷栽培扩大到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并用来点缀庭园,美化环境,如曹植《秋兰被长坡》一诗中的描写,展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兰花的喜爱和栽培情况。
文化内涵深化:文人雅士们对兰花的喜爱不仅仅停留在观赏层面,还将兰花视为一种精神象征,与自己的品德修养和人生追求相联系,常以兰花自比或赠送给志同道合的朋友,以表达自己的高雅情趣和对友情的珍视。
兰艺鼎盛:宋代是中国兰艺史的鼎盛时期,有关兰艺的书籍及描述众多,如南宋赵时庚的《金漳兰谱》是中国保留至今最早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对紫兰和白兰等的30多个品种的形态特征作了简述,并论及了兰花的品位;王贵学的《王氏兰谱》对30余个兰蕙品种作了详细的描述;《兰谱奥法》以栽培法描述为主等。
绘画艺术中的兰花:以兰花为题材进入国画的有如赵孟坚所绘制《春兰图》,已被认为现存最早的兰花名花,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展现了兰花在绘画艺术中的独特魅力。
昌盛发展:兰艺进入昌盛时期,有关描写兰花的书籍、画册、诗句等数不胜数,如明代张应民的《罗篱斋兰谱》、高濂的《遵生八笺》、清代的《兰蕙同心录》《兰言述略》《艺兰四说》等,在品种分类、栽培技术、鉴赏标准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总结。
文化传承与创新:兰花文化在民间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不仅在园林景观中常见兰花的身影,在日常生活中的瓷器、工艺品等上面也经常出现兰花图案,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元素。同时,各地还形成了一些与兰花相关的民俗活动和文化传统。
兰艺研究与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兰花的栽培和研究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出现了许多专业的兰艺著作和研究机构,如1923年出版的《兰蕙小史》、1930年的《种兰法》、1950年的《兰花》等,对兰花的品种分类、栽培技术、繁殖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总结,为兰花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文化内涵的拓展:兰花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是一种观赏植物和文化符号,还在经济、生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兰花产业的兴起,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生态保护方面,兰花作为一种重要的植物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