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兰花最早进入视野的时间线索及长久流传背后的文化脉络解读:
北宋中叶:据南京师范大学程杰教授考证,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宋祁《益州方物略记》所载石蝉花是现存史料中兰科兰属的兰花第一次出现。
宋神宗元丰至宋徽宗初年:在宋神宗元丰(1078年-1085年)至宋徽宗(1100年-1125年在位)初年的二十多年间,以“兰”为名相对集中出现。当时,随着人们生活习性乃至习俗的改变,传统兰草“佩兰”渐渐退出日常生活场景,而带有独特香气的新型花卉兰花出现,由于楚国核心地区湖南澧县一带的人们熟悉屈原和《楚辞》作品,便将这种花卉直接袭用“兰”名。
象征高洁典雅:自屈原在《楚辞》中以兰喻君子,用“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等诗句,将兰作为美好品德和高洁人格的象征后,兰花的这一象征意义便深入人心。在古代文人雅士的心目中,兰花代表着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的高尚品格,成为他们追求和向往的精神境界的象征。例如,孔子曾赞兰花“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采;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进一步强化了兰花的高洁形象。
体现文人雅趣:魏晋以后,兰花从宫廷栽培扩大到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并用来点缀庭园,美化环境。文人墨客们热衷于在书房、庭院中种植兰花,以兰会友,吟诗作画,形成了独特的兰文化。如赵孟坚所绘之《春兰图》,是现存最早的兰花名画,展现了当时文人对兰花的喜爱和推崇。在诗词创作方面,李白的“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苏轼的“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等诗句,都表达了对兰花的赞美之情。
融入民俗生活:在民间,兰花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一些地区的人们会在传统节日或重要场合佩戴兰花,以祈求吉祥幸福。例如,在福建等地,建兰与当地文化紧密相连,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融入了当地的民俗、传统活动等诸多方面。此外,兰花还常被用于制作香料、药材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代表爱国情怀:南宋末年,郑思肖画兰不画土,以寄托对国土沦陷的悲愤之情,兰花在此处成为了爱国情怀的象征。他的《墨兰图》中,兰花无根无土,象征着国家的沦陷和自己的漂泊无依,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不屈的民族气节。
象征友谊与美好祝愿:兰花常被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以表达对对方的美好祝愿和深厚情谊。在古代,文人之间相互赠送兰花,寓意着彼此的高尚品格和真挚友谊。在现代,兰花仍然是一种受欢迎的礼品花卉,用于祝贺生日、婚礼、乔迁等喜事,象征着幸福、吉祥、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