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兰花发现的最初岁月,传承不息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

作者:cambrain     发布时间:2025-01-16     点击数:0    

据南京师范大学程杰教授考证,中国兰花真正被发现、认识和欣赏始于北宋中叶。但此前,中国对香草类植物“兰草”的记载和利用由来已久。以下是对兰花历史文化底蕴的详细挖掘:

古代早期的香草“兰草”时期

先秦时期:在孔子、屈原时代所说的“兰”实际上是“兰草”,也就是明清以来被称为“佩兰”的菊科泽兰属植物,常作为香草用于杀虫、辟邪、沐浴等。屈原在《离骚》等作品中多次提到“兰”,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虽然此“兰”并非现今兰科兰属的兰花,但可见当时人们对香草植物的重视和喜爱,香草“兰草”被赋予了美好的象征意义,常与君子的品德相联系。

秦汉至唐代中期:各类本草、名物、辞书均将“兰”与“蕙”等植物一起称作“香草”,这一时期人们对兰草的药用和香用价值较为关注,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有提及,但所指多为香草类植物,而非真正的兰科兰属兰花。

北宋中叶兰花被发现与认识时期

起源考证: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宋祁《益州方物略记》所载石蝉花是现存史料中兰科兰属的兰花第一次出现。之后,四川成都、宜宾,湖南澧县、荆州,江西高安、安徽歙县、河南洛阳等地相继出现石蝉、幽兰、紫兰等新型花卉,人们纷纷引种。

文化兴起:从宋神宗元丰(1078—1085)至宋徽宗(1100—1125年在位)初年的二十多年间,“兰”作为兰科植物的名称相对集中出现。当时的文人如黄庭坚等对兰花著文盛赞,兰花逐渐进入绘画、诗歌创作领域,开始上升为与梅、菊、松、竹相提并论的名花。

宋以后兰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时期

南宋时期:兰艺得到进一步发展,赵时庚的《金漳兰谱》是我国保留至今最早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对兰花的品种、栽培方法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记载。

明清时期:兰艺进入昌盛时期,有关描写兰花的书籍、画册、诗句等数不胜数,兰花的品种分类更加细致,栽培技术也更加成熟,同时兰花在文人雅士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他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媒介。

近现代时期:兰花依然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的种植和爱好者群体,还在国际上受到关注和赞誉。1987年在全国十大名花评选中,兰花仅次于梅花、牡丹、菊花,名列第四。兰花还被中国的河北省保定市、福建省龙岩市、台湾省宜兰市等多个城市选定为市花。

兰花的象征意义

高洁典雅:兰花常被视为高洁、典雅、贤德的象征,与“梅、竹、菊”并列,被誉为“花中君子”。古人常用兰花来比喻君子的品德,如“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劳而改节”。

美好友谊:以“兰交”比喻友谊之真切,“义结金兰”则表示结拜兄弟,象征着兄弟之间情同手足、志同道合的深厚情谊。

爱国情怀: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兰花也被赋予了爱国情怀,如屈原以兰花自比,表达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和忠诚。

兰花在艺术领域的体现

文学作品: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现代的散文小说,兰花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如陶渊明的《饮酒》、李白的“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朱德的《咏兰》等,以兰花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

绘画艺术:自宋代以来,以兰花为题材的绘画作品逐渐增多,如赵孟坚的《春兰图》、郑板桥的《折枝兰》等,画家们通过笔墨描绘出兰花的神韵和气质,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魅力。

音乐舞蹈:在一些传统音乐和舞蹈作品中,也能看到兰花的影子,如一些古典音乐中以兰花为主题的曲目,以及舞蹈表演中模仿兰花姿态的舞蹈动作等,都体现了兰花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