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最早进入人类视野的时间,长久流传背后的文化脉络

作者:cambrain     发布时间:2025-01-16     点击数:0    

兰花最早进入人类视野的确切时间尚无定论,但有以下几种观点和相关记载:

最早进入人类视野的时间

先秦时期:《诗经》中就有“士与女,方秉蕳兮”的记载,这里的“蕳”被认为可能是与兰有关的香草,但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兰科植物。在《左传》中也有“燕姞梦兰”的故事,说明当时兰已经在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中有所体现,不过那时人们所说的兰主要指兰草,是菊科泽兰属植物,而非如今的兰科兰属植物。

春秋末期:据载早在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已在浙江绍兴的诸山种兰,这是有记载以来较早的关于种植兰花的记录,但当时种植的兰花是否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兰科植物也存在争议。

长久流传背后的文化脉络

先秦时期:孔子是最早赞颂兰花的人之一,他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将兰比喻成君子和善人,认为兰有不受环境影响和善于熏陶他人的特点,从此兰与君子相连,与教育、教化有了密切的关系。

秦汉时期:秦代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裳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之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桑间,退弹筝搏髀而进韶虞武象,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其中虽未直接对兰花进行详细描述,但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各地珍宝包括香草等的重视和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兰花从宫廷逐渐扩大到士大夫的私家园林,蔡邕、陶渊明、嵇康、谢灵运等都写过与兰有关的诗文。一些文人士大夫归隐山林,他们欣赏兰花,在于它藏于深山而独自芬芳。

唐宋时期:宋代是兰文化鼎盛时期,出现了《金漳兰谱》和《兰谱》两部兰花研究著作,这是中国保留至今最早的研究兰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从宋代开始,兰花开始进入画家的视野,成为常见的绘画题材,如赵孟坚的《墨兰图》被认为是最早的兰花名画。文人墨客对兰花的喜爱和推崇达到了新的高度,在诗词、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频繁出现兰花的身影,兰花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象征着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等品质。

明清时期:兰艺又进入了昌盛时期,有关描写兰花的书籍、画册、诗句及印于瓷器及某些工艺品的兰花图案数目较多。兰花在古代的教育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书院的庭院中往往种植兰花,借兰香来熏陶学子,提醒学子坚守高尚的品德。人们用“兰客”指人品上佳的好友,“蕙质兰心”指女子心地纯净,品行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