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兰主要有分株繁殖、播种繁殖和组织培养繁殖三种方法,以下是关键要点:
时间选择
最佳时间是在春秋两季。春季气温逐渐回升,寒兰处于生长初期,分株后能很快适应环境并开始生长;秋季天气凉爽,植株在经历夏季生长后有足够的能量用于分株后的恢复。
避免在夏季高温和冬季严寒时分株,夏季高温易导致伤口感染,冬季植株生长缓慢,分株后恢复困难。
植株选择
挑选生长健壮、假球茎密集的植株。健壮的植株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假球茎密集说明储存的养分充足,有利于分株后的生长。
注意检查植株是否有病虫害,避免选择带有病虫害的植株进行分株,以免传染给新的植株。
分株操作
分株前适当减少浇水,让盆土稍干,这样便于脱盆且能减少对根系的损伤。
小心地将植株从盆中取出,轻轻抖落根部的泥土,用干净的剪刀或刀具将相连的假球茎分开。每个子株应尽量保证有3 - 5个假球茎,以保证其有足够的养分和生长点。
分割时动作要轻,避免损伤假球茎和根系,尤其是根尖部分,因为根尖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部位。
上盆种植
选择合适的花盆,花盆大小要根据植株大小而定,保证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同时又不能过大导致积水。
盆底先放置碎瓦片或陶粒等排水材料,以增加排水性,再铺上一层粗粒土,然后放入细土。将分好的子株放入盆中,填土时注意让假球茎刚好埋入土中,不要过深或过浅。
种植后要浇透水,使土壤与根系紧密结合。然后将植株放置在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在植株恢复生长前,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要积水,大约10 - 15天后可逐渐增加光照,进行正常养护。
种子采集与处理
选择尚未开裂的果实采集种子,因为成熟但未开裂的果实中的种子活力较高。
种子表面消毒是关键步骤,先用75%的酒精消毒,再用10%次氯酸钠浸泡5 - 10分钟,最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以彻底清除种子表面的病菌,为种子萌发创造无菌环境。
播种环境与条件
播种需要在无菌的培养环境中进行,一般使用专门的培养基,如MS培养基,并添加适量的植物激素,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以促进种子萌发和生长。
培养瓶应放置在暗培养室中,温度控制在25℃左右。在种子萌动后,需要将其移至光照条件下,光照强度和时间要根据种子萌发的阶段进行调整,一般开始时光照较弱,随着幼苗的生长逐渐增加光照强度和时间。
从播种到移植幼苗,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是否耗尽、是否有污染等情况,及时更换培养基或处理污染问题。
外植体选择与消毒
可以选择寒兰的茎尖、侧芽、叶片等作为外植体。茎尖和侧芽的分生能力较强,容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叶片相对容易获取,但诱导难度可能稍大。
外植体消毒要严格,一般先用70% - 75%的酒精消毒30 - 60秒,然后用0.1% - 0.2%的氯化汞溶液消毒5 - 10分钟,最后用无菌水冲洗3 - 5次,确保外植体表面的微生物被彻底清除。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培养基的选择和配方是组织培养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常用的基本培养基有MS培养基、White培养基等,根据不同的培养目的(如诱导愈伤组织、分化芽、生根等)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植物激素,如生长素(NAA、IAA等)、细胞分裂素(6 - BA、KT等)。
培养温度一般控制在23℃ - 28℃,光照强度在1000 - 2000lx,光照时间每天10 - 16小时。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外植体的生长情况,如愈伤组织的形成、芽的分化、根的生长等,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