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兰老八种包括宋梅、集圆、龙字、万字、汪字、贺神梅、小打梅、桂圆梅,以下是对它们的详细赏析:
瓣型:梅瓣。
历史:清乾隆年间由绍兴宋锦旋选出,又名宋锦旋梅。
形态特征:叶色深绿,叶姿一般为典型的弓垂式,也有半垂式,叶长约30厘米左右,叶宽约1.2厘米左右。外三瓣特别紧圆,花瓣厚,周边薄,微微内卷,似镶边一般,蚕蛾捧,刘海舌,舌上有不规则的红点。花葶高,常能花开出架,花色呈俊俏鲜丽的嫩绿色,瓣质厚糯,瓣面有通透“玻璃质”感。
赏析:作为春兰梅瓣花艺的典型代表,与“龙字”被誉为“国兰双璧”,与“集圆”“龙字”“汪字”被称为“春兰四大名种”,并被推为“四大名种”之首,在日本还与“集圆”“龙字”“万字”一起被称之为“四大天王”。其开品变化多端,壮苗大草易开“梅形水仙”,矮壮中苗易开标准“梅瓣”,还能开荷型水仙、白舌、双花等多种开品,是春兰中非常经典且名贵的品种。
瓣型:梅瓣。
历史:清乾隆年间由浙江嘉兴人吴永梁选育,又名老十圆。
形态特征:新芽颜色绿茎带红,老叶半垂,叶有光泽。外三瓣未放绽时有白边,壮苗时,开外瓣结圆梅,花瓣短圆阔大,花色嫩翠绿色,花瓣根部有淡粉红云,一字肩,分窠软蚕蛾捧,捧头有微红点,如意舌舒而不宕,有红点三点,呈品字形。
赏析:花品端正,花形大,花色娇丽,抗逆性强,繁殖力强,流传广,是春兰梅瓣中的经典品种,给人一种端庄、秀丽的美感,与宋梅相比,集圆的外瓣更宽阔,花形也更为丰满。
瓣型:水仙瓣。
历史:清朝嘉庆年间发掘于浙江余姚高庙山,也称姚一色、余姚第一仙。
形态特征:草型健壮狂野,叶形多变化,老叶弓形,新叶斜垂,叶柄收脚细,称“线香脚”。外三瓣圆阔,收根放角,紧边,绿色中略带浅黄色,观音捧,捧内有红条线,雪白大铺舌,不后卷,舌上三个鲜红点成倒品字形。花大,花守好,香气馥郁,易发芽,勤花。
赏析:为荷形水仙之冠,与“宋梅”被称为梅仙双壁,花形最大最艳丽,长势旺,健花性,其高雅的花姿和独特的韵味,让人感受到春兰的王者之气,是春兰水仙瓣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之一。
瓣型:梅瓣。
历史:清朝同治年间由江苏苏州人谢少梅选出,又名鸳湖第一梅。
形态特征:叶比宋梅宽,质软,叶脉平,边叶有行龙,叶片的肉质感强,有光泽,但易起黑斑点,二年以上的叶片则很明显,叶尾4-5cm左右处是上翘的。苞壳出土时鲜紫红色,花莛高,约20cm左右,顶节是白绿色,节带红彩,以下几节是白淡红色带绿底,棒为标准蚕蛾捧,紧抱花鼻,上侧泛红晕,如意舌直出不反卷,舌根背部有鲜红的色点块,分布很规则,花瓣紧园头,细收根成平边状。
赏析:姿态健壮有力,花容端正,具有一种稳健、大气的美感,是春兰中的经典品种之一,与宋梅、集圆等品种相比,万字的叶片较宽,花形也更为规整,给人一种端庄稳重的感觉。
瓣型:水仙瓣。
历史:清朝康熙年间,由浙江奉化的汪克明选育。
形态特征:叶形直立,细狭有筋骨。外三瓣长脚圆头,两捧瓣短而软,为典型的一字肩,三瓣中的主瓣稍向前倾,两侧萼呈拱抱状,舌是刘海形舌,舌前端有点尖,舌面红点色淡,有时开的是白舌,花梗青色,花淡绿。
赏析:是水仙瓣的代表,也是瓣型花中骨力非常好的品种,花形、花姿、花色、花品、花守极佳,历月而不变,长势旺盛,容易起花,深受兰友青睐,其花形虽然相对小巧,但却具有一种精致、优雅的美感。
瓣型:梅瓣。
历史:浙江余姚鹦哥山产,又名鹦哥梅,发现者已不可考。
形态特征:中长叶,中立叶姿,叶幅狭细,叶色淡绿。三瓣极圆头,长脚,收根,花开平肩或飞肩,观音额捧,刘海舌,豆大红点鲜明,花格端正。
赏析:花品端正有气度,花色俏丽,全株势态清逸楚秀,蓄含曲线美,是春兰梅瓣中的极品之一,曾被认为较难栽培,但如今长势渐趋兴盛,其独特的花形和叶姿,使其在春兰老八种中独具特色。
瓣型:梅瓣。
历史:清朝道光年间由江苏苏州人顾翔宵选出,又名晓蝶梅。
形态特征:叶长25cm左右,叶细不足1cm,叶沟呈V形,质糯有弹性,叶脚细,新叶斜立,老叶斜垂。瓣肉糯厚,色绿封白边,收根细,中宫十分完美,外瓣也短圆,色纯形正,花葶细长。
赏析:属于春兰小式花,小巧而秀丽,形神具佳,以其精致的花形和优雅的姿态,展现出春兰的独特魅力,流传已过百年,是春兰中的佳品,虽然花形较小,但却不失韵味,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感觉。
瓣型:梅瓣。
历史:民国初年(1912年),由绍兴朱祥保选出,又名“赛锦旋”。
形态特征:新芽紫绿色,叶色深绿,新叶有光泽,叶质厚实,叶姿半垂,叶态优美。花葶细长,与叶架等高,花梗翠绿,但节间有红晕,苞衣银红,有透明感。外三瓣短圆,色净绿,平边,两侧萼平肩,有时开分头合背半硬兜捧心,唇瓣为小刘海舌,舌面缀有三五个鲜艳红点。
赏析:叶态极富曲线美,色浓绿富光泽鲜明,花形小巧精致,与宋梅相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是具有优胜美姿的名品之一,其叶片的质感和花形的小巧,使其具有一种独特的观赏价值。